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水生动物的摄食消化吸收及能量代谢特点:了解鱼类的摄食、消化、吸收、代谢的生物学特征
要提高水生动物的养殖效果,减少饵料浪费,就应该充分了解水生动物的摄食、消化、吸收、代谢的生物学特征,这对确定饵料配方,决定投饵方法、次数、时间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水生动物的摄食
调节动物摄食的中枢是在视丘脑的下部,那里有抑制摄食和促进摄食两个部分。这个中枢受血糖浓度和血液中氨基酸浓度的调节。当血糖浓度和氨基酸浓度过低时,就会引起空腹感,促进摄食;除此以外,还会受到一些物理方面的刺激,比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
水生动物和人一样,其食欲是在空腹这个生理因素刺激下引起的;同时,也受到对饵料嗜好性、其它动物抢食等因素的影响。
1. 水生动物的摄食量
由于饵料的品质不同,水生动物摄食饱食量也不一样。一次连续投饵,使水生动物群体吃饱,称为饱和点,相应的摄饵料量即为饱食量。简言之,水生动物的饱食量就是一次连续投饵使之吃饱时的采食量。在实际生产中,水生动物的摄食会关系到它的生长、发育,因此,不管在多么复杂的条件下,都要尽可能地加强摄食刺激,排除摄食干扰。
不同水生动物的饱含量各不相同。常用摄食的饵料与体重的百分比(投饵率)来表示饱含量。例如,鲍鱼的平均体重为15.6克,水温18.8℃时,饱食量为1.5克,占体重的9.6%。
除饵料质量本身外,影响水生动物饱食量的因素还有水温、溶氧、嗜好性、空腹程度、投喂方法和环境因素。在适宜的水温范围下,水温越高,饱食量越大,直到最适水温。水体中的溶氧越低,饱食量因之减少,反之增加。动物越喜欢的饵料其饱食量越大。摄食前腹中食物越少,饱食量越大。投饵方法得当、投饵时间间隔适宜,动物的饱食量就大。水生动物个体间竞食关系,这也会影响饱食量。
2. 饵料中的促摄物质
不同的水生动物对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嗜好性,这些物质称为促摄物质。这与它们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刺激有关。如果能够利用这种感觉,在饵料中恰当地加入这些物质,就有助于提高它们的摄食量。
例如,鱼可以感觉人能感觉到的物质,甚至比人还要敏锐得多。鲤鱼可以感觉到1/1460克分子浓度的砂糖液,而人仅能感觉到1/80克分子浓度;长颌须鱼对砂糖的最低反应浓度为2×10-5克分子,食盐为4×10-5克分子,而人对食盐反应仅为1/184克分子。
不同水生动物对引起索食行动的物质是不一样的,涉及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胺、醛、醇等许多物质。研究显示,鱼类对一般挥发性物质具有明显的引诱性。例如,鲤鱼的嗜好性很广,除喜食鱼肉、水溞、鱼酱外,对山芋、牛奶等味道也有嗜好反应;虹鳟、鰤鱼的稚鱼喜欢吃鱼肉及水溞;鳗鱼对甘氨酸、丙氨酸有着强烈的引诱性;江团、大口鲶、鲈鱼、鳜鱼等对鱼酱有特殊嗜好性,在人工饲养前期,都要在饲料中加鱼酱来逐步驯食配合饵料;龟、鳖等的幼体对动物性饵料,特别是对水生野杂鱼的肉酱具有嗜好性。

二、水生动物的消化和吸收
不同水生动物的消化器官结构不一样。比如鲤鱼、鲫鱼等属于无胃鱼;鲈鱼、鲶鱼、鲑鱼、鳟鱼等属于有胃鱼。一般认为,绝大多数肉食性鱼类属于有胃鱼,它们消化道内的酶种类较多,活性较强,但消化道较短;植食性、杂食性鱼类的消化道较长,但酶类较少,活性较弱。
1. 消化和消化速度
水生动物和其它所有动物一样,吃进的食物都必须在酶的参与下分解成低分子化合物,在体内进行消化,被机体吸收利用。
同一水生动物对食物的消化速度因水温、摄食量、食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等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性。一般认为,条件适宜、食物较小、化学结构较简单的食物,其消化速度较快;反之较慢。
有胃鱼类的饵料从食道送入胃中,经一定程度的消化后移入肠中。无胃鱼类的饵料是直接进入肠中,胰脏或幽门垂分泌的消化酶使饵料分解,肠壁吸收营养成分;不能消化的物质经肛门排出体外。
总之,水生动物的消化酶和参与消化作用的微生物不及陆生动物和人类完备,并且咀嚼器官也不完善,肠胃蠕动能力也相对较弱。一般认为,水生动物对饵料中的蛋白质能很好地消化利用,对糖类和粗纤维的消化利用效果较差。
2. 吸收
饵料在水生动物的消化道内,在物理、化学消化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由肠壁毛细血管吸收,经血液循环送到身体的各组织、器官、系统加以利用。
研究表明,在配方合理的情况下,鱼类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在90%左右。对脂肪的消化利用率也很高,但随着脂肪酸中碳原子数量的增加,其利用率也逐渐降低。对10个碳原子以下的脂肪利用率可达98%左右,对18个碳原子的脂肪利用率在60%以上。
如果在饵料中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会影响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比如鳟鱼36小时消化率葡萄糖为99%、麦芽糖为93%、蔗糖为73%、乳糖为60%、生淀粉为38%,熟淀粉为47%。

三、水生动物的能量代谢与饵料转化率
不同营养物质所包含的能量值是不一样的。据测定,鸡肉蛋白的能量值为5.71kcal/g,肉类为5.742kcal/g,甘氨酸为3.133kcal/g,丙氨酸为4.355kcal/g,亮氨酸为6.525kcal/g,天冬酰氨酸为2.899kcal/g,奶油为9.223kcal/g,植物油为9.521kcal/g,动物脂肪为9.465kcal/g,淀粉为4.205kcal/g,糊精为4.115kcal/g,蔗糖为3.971kcal/g,葡萄糖为3.751kcal/g,乙醇为7.065kcal/g。这些能量不能全部被水生动物所利用;动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还要不断地消耗能量。一般来说,水生动物对各物质的能量利用值实际倾向于:蛋白质3.9kcal/g,脂肪8.0kcal/g,碳水化合物1.6kcal/g。
1. 水生动物的能量代谢
(1)基础代谢和体重维持。被水生动物摄食的全部能量(E),可分为粪、尿排去的能量(E1);维持体温、用于其他活动所消耗的能量(E2);生存、生长、发育所积存的能量(E3);基础代谢耗能包括在E2中。故:
E=E1+E2+E3
在养殖过程中,期望E3值越大越好(E3=E-E2-E3)。在实际生产中,许多因素都影响到以上4个能量值的变化。比如水化因素中讲到的pH值、水温、溶氧及水流、饵料的物理化学特性等,对能量代谢都有影响。
(2)特殊动力作用。众所周知,动物摄食后由于消化管的运动,消化酶的分泌等代谢就会活跃起来,这种作用叫做特殊动力作用。营养物质不同,这种特殊动力作用不同。鱼类的这种特殊动力作用大约在摄食后1小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3)用于生长的能量。在淡水养殖中,总是希望动物能尽可能多地贮存和利用其从饵料中获取的能量。
(4)能量蛋白比。能量与蛋白质的比值称为能蛋比,即为1公斤饵料中所能提供的能量与饵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之比值,它是用于衡量饵料品质的主要指标。例如,鳟鱼饵料的能量蛋白比例以23~28为宜。在实际生产中,有人采用脂肪代替部分碳水化合物,使饵料变成高能量、高蛋白饵料,从能量蛋白比的角度看,这样做的意义不大。
2. 饵料转化率
投饵量与水生经济动物的增重量之比,称为饵料转化率。或用饵料系数表示:
E=G/R×100%
式中:E—饵料转化率;G—动物增重量;R—投饵量。饵料系数也可以简单表示为:
饵料系数=总投饵量/净增重量。
在实际生产中,饵料系数随着水温、溶氧、盐度、pH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因饲养种类、投饵方法、个体大小的不同而各异。
作者:梁洪
(备注:知乎号"渔人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