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从摄食到消化、吸收代谢:掌握水生动物生物学特征
今天想和大家好好聊聊一个能让咱们养殖效益翻倍的核心问题 —— 水生动物的摄食、消化、吸收和代谢规律。别看这些是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把它们摸透了,不仅能让鱼虾蟹吃得香、长得快,还能大大减少饵料浪费,降低成本。
水生动物的 “饭量” 和挑食习惯,可比咱们想象的复杂多了。它们的摄食中枢在视丘脑下部,一边管着 “饿”,一边管着 “饱”,血糖和氨基酸浓度是重要的信号兵 —— 浓度低了,空腹感一来,就会主动找食;浓度够了,自然就停嘴。除此之外,视觉、嗅觉、触觉这些感官刺激也很关键,比如有的鱼看到同伴抢食,自己也会跟着猛吃。
所谓饱食量,就是一次投饵让水生动物吃到 “再也吃不下” 的量,咱们常用投饵率(摄食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来衡量。比如 15.6 克的鲍鱼,在 18.8℃时,饱食量是 1.5 克,投饵率就是 9.6%。但这个数字不是固定的,水温、溶氧、饵料好不好吃都会影响。
不同的水生动物有自己的 “心头好”,这些能勾起它们食欲的物质就是促摄物质。比如鲤鱼对鱼肉、山芋甚至牛奶都感兴趣;鳗鱼特别喜欢甘氨酸、丙氨酸;大口鲶、鲈鱼则对鱼酱情有独钟,驯食时加一勺,效果立竿见影。
水生动物的消化器官和咱们人类差别很大,这直接决定了它们能吸收多少营养。比如鲤鱼、鲫鱼是 “无胃鱼”,食物直接进肠;鲈鱼、鲑鱼是 “有胃鱼”,消化过程更复杂。
同样的鱼,吃不同的饵料,消化速度天差地别。水温适宜、饵料颗粒小、结构简单,消化就快;反之则慢。有胃鱼会先把食物在胃里初步消化,再送到肠中;无胃鱼则全靠肠道和胰脏分泌的酶来分解。而且,水生动物的消化能力整体比陆生动物弱,对蛋白质的利用率高,但对糖类和粗纤维就不太 “感冒”,这也是咱们配饵料时要多注重蛋白质比例的原因。
饵料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等小分子后,才能被肠壁吸收。研究发现,配方合理的话,鱼类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能达到 90% 左右,对短链脂肪(10 个碳原子以下)的利用率甚至能到 98%。但要注意,碳水化合物不能加太多,否则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比如鳟鱼对葡萄糖的消化率是 99%,但对生淀粉只有 38%,所以给鱼类喂太多淀粉类食物,纯属浪费。
吃进去的饵料,最终能转化成多少体重,这才是养殖的核心。不同营养物质的能量值不同,比如脂肪的能量远高于碳水化合物,但水生动物实际能利用的能量是:蛋白质 3.9kcal/g,脂肪 8.0kcal/g,碳水化合物 1.6kcal/g。这意味着,想让鱼虾快速长肉,得在饵料里合理搭配能量和蛋白质。
水生动物摄入的能量(E),一部分随粪便、尿液排出(E1),一部分用于呼吸、活动(E2),剩下的才是用于生长的(E3)。咱们的目标就是让 E3 越大越好。水温、溶氧、pH 值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能量分配,比如水温太低,E2 消耗增加,生长就慢;溶氧充足,能量利用效率才高。
饵料转化率(或饵料系数)是衡量养殖效率的黄金指标,简单说就是 “长 1 斤鱼需要多少斤饵料”。系数越低,说明饵料利用率越高。这个数字受环境、品种、投饵方法影响很大,比如水温适宜时,鱼类代谢旺盛,转化率就高;投饵太勤或太少,都会让系数变大。咱们在养殖中,要通过调整投饵时间、次数,优化环境,让这个系数尽可能低。
说到底,提高养殖效果、减少饵料浪费的核心,就是顺应水生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知道它们爱吃什么、能吃多少,了解它们怎么消化吸收,算清能量代谢的账,才能精准调配饵料、科学投饵。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